2024年8-9月,在北京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對北京市密云區古北口鎮蟠龍山段長城300-303號墩臺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此次考古發掘不僅揭露了墩臺建筑基礎的四至,而且厘清了基礎的建筑形制、規模以及墻體與墩臺的交接形式(圖1)。同時考古組還對墩臺頂部及相關附屬建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兩組石柱礎(302、303墩臺)(圖2)、火炕遺跡、登城便門(圖3)及登城踏步(圖4)。 四座墩臺基礎出土遺物約400余件,按照遺物質地的不同可分為石、鐵、瓷、陶。其中石器有石球、石礌(圖5);鐵器有為鐵環、箭矢(圖6)、鎧甲片、鐵釘;瓷器器形為青花碗、盤、壓手杯、盅(圖7),黑釉碗、缸、罐、器蓋,白釉碗;陶器可分為生活容器(磨光暗紋盆、罐)、建筑構件(板瓦、筒瓦、圓形瓦當、滴水、鴟吻)(圖8)兩大類。 通過疊壓打破關系和對出土遺物的比對、分析,考古組認為,此次考古發現的遺存可分為明清兩期。 明代遺存主要包括墩臺建筑主體、兩組石柱礎及登城便門。在出土遺物中戳印文字磚及青花碗底款中均發現了“萬歷柒年”、“大明萬歷年制”紀年。由此可知,此次考古發掘揭露出來的遺存屬于明代晚期建造。 清代遺存主要包括了火炕遺跡(圖2)、登城踏步。火炕遺跡位于302墩臺頂部東端。由灶門、火灶、回字形煙道和煙囪四部分組成。登城踏步位于300墩臺南側東端,均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縫。雖然清代不再修筑長城,但在長城沿線的一些主要營堡仍有駐軍。 此次蟠龍山段長城四座墩臺的考古發掘,是我院首次針對長城研究性修繕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通過此次以考古為主的技術手段,廓清墩臺建筑基礎的四至,分析墩臺建筑的結構形制,探究病害成因,為后續長城的研究性修繕提供科學依據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此次出土遺物的研究,使后人對明朝軍士戍邊生活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此次考古揭露出來的遺存,極大的改變了世人對長城的傳統認知,延伸了長城歷史軸線,深化了對于北京長城的研究。
 圖1 303墩臺的鳥瞰圖(自西北拍攝)
 圖2 302墩臺石柱礎及火炕遺跡(上為東)
 圖3 300墩臺南側東端發現的登城便門遺跡(上為南)
 圖4 300墩臺南側東端的登城踏步(上為北)
 圖5 石礌(303②:11)
 圖6 箭矢(301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