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km 處,開鑿在伊河兩岸香山和龍門山的碳酸鹽巖崖壁上,大小窟龕2300 余個。石窟始鑿于北魏(公元493 年),歷經東魏、齊、北周、隋、唐和北宋,前后達400 多年。1961 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窟”,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的代表性作品。奉先寺南北長35m,東西長39m,主佛“盧舍那佛”高17.14m,頭高4.0m,耳長1.90m,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 2010 年夏季,盧舍那大佛頭部右側出現了嚴重的滲水病害,滲水直接沖蝕造像本體,造成盧舍那大佛右肩和胸部浸水,周邊的佛龕造像也飽受滲水的溶蝕破壞,必須盡快采取措施進行防滲治理工程消除水害對盧舍那大佛的損害。受龍門石窟研究院的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14 年11 月承擔了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工程方案設計,根據對奉先寺微地形、地貌、巖體及地層的調查資料及奉先寺區域裂隙及巖溶滲水的機理分析,本次工程所采取的工程技術措施主要為:(1)奉先寺山體頂部裂隙灌漿工程,重點對兩條大的構造裂隙帶進行開鑿封堵治理;(2)修整古代排水溝并做好底部防滲工作,把山體頂部降水集中排泄出去;(3)采用修復砂漿修整盧舍那大佛窟頂窟檐有缺失的部位,并在窟檐外用修復砂漿修整窟檐滴水線防止雨水倒流;(4)在山體西南角(神仙洞頂部)及神仙洞內部進行試驗性鉆孔,查清山體巖層內部結構及產狀、溶蝕等地質情況,另一方面通過這些試驗掌握帷幕灌漿參數。2022年7月10日項目竣工,7月19日洛陽市文物局組織對項目進行了初驗,驗收結果專家一致給出了較高的評價。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工程現場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