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為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決策,更好地服務與推進新區建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雄安新區白洋淀區域及燕南長城考古”項目,并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自2020年12月到今年5月,分兩個階段開展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由于此前的工作和文獻資料都很有限,新區建設又時不我待,因而本項目實施難度較大。在細致分析調查成果和梳理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考古工作人員對長城資源調查所認定的燕南長城遺址及其可能經過的區域進行了全面勘探和局部解剖。沿白洋淀大堤及大清河北堤自西向東,共劃分了5個探區,全長70公里,勘探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在第一、第二探區內探明墻體4段。1、2、3號夯土墻體位于第一探區,均在容城縣黑龍口村,基本呈東西走向,斷續分布。1號墻體尚存于地表之上,長60米,寬7米,殘高 0.6—2.5米,夯層厚0.1米。2號、3號夯土墻體位于地下,分別長約30米、320米,寬4.5—7米,厚 0.2—0.7米,夯土距地表深0.2—0.8米,夯層厚約0.1至0.2米,系平地起夯,未發現基槽,無版筑痕跡和夯窩,其土質堅硬,呈黃褐色。由于未發現包含的遺物和其他可供斷代的遺存,參照以往的研究成果,推斷1、2、3號夯土墻體的年代應為戰國。4號夯土墻體位于第2探區,西起安新縣山西村南,沿新安北堤向東延伸,在淶城村西南消失,東西長3850米,寬約3米,方向122°。大部分夯土疊壓于硬化路面之下。夯土距地表0.7—0.8米,厚1.5—2米,土質較為致密。考古人員對位于申明亭村南的斷面進行了清理,清理區域位于新安北堤的北側,東西長約27米,發現現代路兩條,現代坑4個,夯土墻體一條。墻體大部分被硬化路面疊壓,寬度不詳,根據地層內出土遺物推測該墻體的年代為明代。 本次考古工作,基本摸清了雄安新區燕南長城遺存基本情況,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標。目前,項目組成員正在開展室內整理工作,全力以赴編寫考古工作報告。
 田野考古工作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