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2日,由國家文物局支持并批準,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建筑大學、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諾森伯蘭國家公園管理局、紐卡斯爾大學、泰恩·威爾郡檔案館和博物館協辦的“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保護、闡釋與開放學術會議”采取線上方式舉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英格蘭遺產委員會約克郡和西北大區負責人查爾斯·史密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中英雙方專家、學者以及中國長城保護聯盟成員單位共計100余人注冊參會。
 宋新潮副局長在會議開幕式發表講話
宋新潮在致辭中指出,2017年開始舉辦至今的中英雙墻會議是推動中英文化遺產高級別人才交流、落實雙墻對話合作機制的重要成果。通過雙墻會議加強中英文化遺產領域交流互鑒,對提高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的研究、管理、保護和展示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也為今后推動中歐文化遺產領域進行更廣泛合作提供了有益嘗試。 查爾斯·史密斯在致辭中說,雖然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在體量上有較大差異,但面臨著類似的機遇和挑戰。文化遺產是增加社會福祉的重要力量,此次研討會著眼如何更好地利用遺產地文化、社會和經濟價值,雙方的交流學習必將對長城研究及社區規劃起著積極的作用。
 查爾斯?史密斯在開幕式上線上發言
柴曉明院長在致辭中對中英雙墻合作四年來所取得的學術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2019年中國啟動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人民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如何讓長城保護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眾,已經成為長城保護領域的重要課題。在此次會議中,相信能夠通過雙方學者的研討和交流,為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保護、闡釋和開放開拓出更新更廣的思路。
 柴曉明院長致辭
本次學術會議分為專題報告和交流討論兩個環節。兩天的會議分別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長吳炎亮和哈德良長城合伙企業管理委員會主席簡·吉布森女士主持。來自中、英、德的12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等羅馬邊墻的保護管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城博物館展示與價值傳播、旅游開放與社會參與等諸多方面的學術問題進行了的深入研討。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考古處副處長黃曉帆作了題為《中國長城資源價值與保護傳承利用》的專題報告。在交流討論環節,參會人員通過線上參與的方式,就中國長城和羅馬邊墻在國家文化公園規劃、長城展示與闡釋方式、長城保護與利用等領域的經驗做法進行了廣泛交流。
 黃曉帆副處長作專題報告
中英雙墻合作機制建立4年來,兩國文化遺產領域及有關機構通過聯合舉辦研討會、召開世界遺產大會雙墻邊會、現場考察、出版學術文集等多種方式互相交流學習,分享成功經驗,為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及羅馬邊墻的保護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今年剛剛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英雙墻合作”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充分肯定。此次學術會議是雙方聯合舉辦的第三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聚焦“中國長城和哈德良長城保護和闡釋、開放”,使“雙墻合作”開始向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拓展,為進一步擴大“雙墻合作”在國際的影響力,也為當前正在開展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線上發言畫面
 北京線下會場聽取報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