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至26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尼泊爾考古局聯合主辦的“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實踐營”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成功舉辦。本次實踐營以“紀念威尼斯憲章60周年——亞洲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中尼兩國的12位文化遺產領域專家、20余名來自中國、尼泊爾、馬來西亞、伊朗的學員,共同回顧與總結威尼斯憲章在亞洲地區的實踐應用,探討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新方法。 此次實踐營理論授課部分分為尼泊爾專題與中國專題,邀請中尼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分享在中國和尼泊爾的不同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在尼泊爾專題中,尼泊爾考古局首席考古官Ram Bahadur Kunwar、文化專家 Bhim Prasad Nepal、工程師Shova Maharjan、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大學遺產管理中心 Neel Kamal Chapagai 教授分別開展講座,全面介紹了尼泊爾的歷史、文化與考古發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的發展歷程、尼泊爾寺廟建筑的工藝與建造特點,以及威尼斯憲章在國際文物保護中的應用與發展等。
 理論授課:尼泊爾專題
在中國專題中,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董衛教授和周小棣教授,以及我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燕海鳴、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王晶,就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與發展、中國文物保護的理論發展與實踐等主題進行了深入講解,對《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進行了詳細闡釋,并為學員們介紹了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響應的案例經驗,提供了文化遺產搶救的理念與行動指南。
 理論授課:中國專題
實踐營期間,中尼專家團隊帶領學員們調研了加德滿都谷地世界文化遺產的多個遺產地,包括博達哈大佛塔(Bouddhanath Stupa)、斯瓦揚布納特佛塔(Swayambu Stupa)、帕斯帕提那神廟(Pashupatinath Temple)、加德滿都杜巴廣場(Kathmandu Durbar Square)九層神廟及周邊歷史建筑、帕坦杜巴廣場(Patan Dubar Square)及周邊歷史建筑等,學員們在實地中深入了解了遺產地的文化價值和保護狀況。在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現場,哈努曼多卡宮博物館館長Sandeep Khanal和尼泊爾考古局首席考古官 Ramesh Raj Paudel為實踐營學員開展現場教學,分別介紹了多國參與的哈努曼多卡宮震后文化遺產修復與尼泊爾背景下的修復項目管理。
 帕坦杜巴廣場實地調研
在實踐營的最后階段,學員們分為4個小組,基于前幾天的學習和考察成果,圍繞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監測和旅游發展等方面,對加德滿都谷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了深入研討,并從提升遺產地的保護水平和管理效能等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實踐營結業儀式
此次實踐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搭建國際化的交流學習平臺,加強了亞洲國家間文化遺產保護的能力建設,促進了青年學者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深入研討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