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物科技保護開拓者,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著名專家、研究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原國家文物局文物科技專家組成員、九三學社北京市第八屆委員會教科文委員會副主任胡繼高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9月16日7時40分在京逝世,享年94歲。 胡繼高先生出生于1930年9月,江蘇揚州人,早年求學于江蘇省丹陽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和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49年參加工作。1952年參加全國第一屆考古人員訓練班,1953年至1955年先后在華東文物工作隊、江蘇省博物館工作。1956年至1962年赴波蘭留學,獲哥白尼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碩士學位。回國后,任職于文化部文物博物館研究所(1973年更名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胡繼高先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生致力于中國文物保護事業。他主持和參與了諸多重要文物保護項目,1978年,他主持的敦煌石窟壁畫修復、高句麗墓葬壁畫修復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等三個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敦煌莫高窟龜裂起甲壁畫的修復技術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同年,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帛畫揭裱技術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在他主持的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戰國竹席脫水加固、河南信陽楚墓出土木編鐘脫水試驗、山東長清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像修復等50多個科研項目中,先后獲得12項國內首創科技成果,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他還發表了《中國出土飽水漆器的保護》《銀雀山和馬王堆出土竹簡脫水試驗報告》《山東金雀山西漢帛畫的揭裱》等持續影響中國文物保護技術發展的專業學術論文20余篇。 胡繼高先生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文物保護會議,積極與全球同行展開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在其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胡先生提出了多項具有前瞻性的提案,為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發展貢獻了智慧與力量。同時,作為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以及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的成員,胡繼高先生始終致力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 胡繼高先生分別于1981年被評為國家文物局系統先進工作者,198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被中央組織部登記為優秀科技專家,并自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胡繼高先生長期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工作,善于發掘和培養年輕的文保人才。他親自編寫教材并授課指導,曾多次受邀為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專業培訓班、文物干部培訓班及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授課,培訓了大批文物科技保護的專業骨干,并協助安徽、河南等地方文物保護機構建立實驗室。 胡先生為人謙遜,待人真誠,深受同事們的尊敬與愛戴。即便是在退休之后,胡先生仍然心系文物事業,積極為年輕一代提供指導和支持。作為德高望重的老一輩文物保護專家,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我國文物保護事業,他的敬業態度和奉獻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胡繼高先生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大損失。 愿胡繼高先生安息,其精神永存!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2024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