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文物學會執行理事長李治益公布2024年度“首屆安徽省文物保護優秀項目工程”推介名單
“首屆安徽省文物保護優秀項目工程”評審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安徽省文物學會主辦,參評范圍為近4年來在安徽省境內按程序依法實施的文物本體修繕保護項目工程。2024年6月6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公布了推介名單,“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午門須彌座石雕保護工程”于7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八個“首屆安徽省文物保護優秀項目工程”推介名單之一。
 明中都午門(2018年5月9日 孫洋 攝)
午門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午門須彌座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在437米長的束腰石上雕刻了11種421個紋樣的石質須彌座。這些紋樣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精美的圖案和細膩的表現手法上,更在于它們所蘊含的明初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和藝術風格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雕刻技藝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清洗前后對比圖
 缺失修補前后對比圖
 銹跡清洗前后對比圖
為了有效減緩病害破壞和全面展示文物價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于2018年11月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保護工程。 施工前,項目組詳細研讀了保護方案,并與設計人員進行了充分交流,確保了完全并正確地理解設計理念和工藝細節要求。同時,項目組沒有自限于“按設計方案施工”的最低要求,而是懷著對文化遺產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責任心,發揮專業特長,進行了深入的施工勘察,并設計和實施了一套完整的試驗程序,從而有效補充和完善了保護方案。根據試驗結果,優化了施工操作。同時,在施工中不斷探索新的技術手段、適合的修復材料和工藝,并在減緩病害發展、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和完整展示文物價值之間的謹慎平衡。此外,高精度的三維激光掃描圖像和2萬多張施工過程的高清照片和保護對比圖完整留存了施工過程以及石刻藝術信息。通過項目組兩年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工作,項目于2021年11月通過竣工驗收。明中都午門須彌座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傳承,為文物活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工程質量和施工效果得到了驗收專家和市民的一致好評,為明中都的保護提供了施工典范。同時,項目組在專業期刊和行業報刊發表的論文擴大了明中都午門乃至整個明中都在專業研究領域的影響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