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到7月20日,河南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區,鄭州、焦作、新鄉等10地市出現特大暴雨。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指示,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開展河南省2021年特大暴雨災害文物受災情況調查評估工作。2021年9月13日上午,工作啟動會在鄭州市中州國際飯店召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文物保護處姚丞處長,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楊振威院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喬云飛副院長和文物保護工程所丁燕副所長,以及調查評估專項工作團隊30余位成員參會。會議由河南省文物局賈連敏副局長主持。 河南省文物局保護與考古處張慧明處長首先簡要介紹了文物受災基本情況,初步排查進展,已經開展的搶救工作,以及各級領導的要求和后續工作計劃。 丁燕副所長講解了調查評估工作方案。基于“720特大暴雨”降水分布和文物受損情況,她從項目背景、前期準備、工作安排、進度計劃等方面介紹專項工作安排。本次調查評估將遵循系統全面、實事求是、突出重點等原則,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組織具有古建筑修繕、近現代建筑保護、古遺址與古墓葬保護、壁畫彩繪保護、考古歷史等研究背景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分類分組開展河南全省七大片區的受災文物調研。 喬云飛副院長向堅守崗位的河南省文物工作者致敬。在暴雨災害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河南省文物局組織各市、縣(區)文博單位采取了果斷的應急措施,為受災文物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全國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發揮了示范作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受國家文物局委托開展文物受災情況調查評估并形成調研報告,旨在為河南省災后文物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河南的歷史可視為“濃縮的中國歷史”。此次受災地區,是文物資源的富集區,歷史的厚重感和災后的沉重感并存。喬云飛副院長指出,本次工作事關文物安全的紅線和底線,事關國家的文化安全。他要求參與人員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懷著敬畏心和使命感,科學嚴謹,實事求是,客觀中立,既要注意到顯性的災害破壞和影響,也要注意到潛在的、有劣化趨勢的文物病害現象,工作中兼顧災害調查記錄和致災成因分析研究。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意識要貫穿工作全程,避免發生安全事故。相信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組織和河南省同仁的大力配合下,本項工作一定能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一如既往地支持河南省的文物工作。 田凱局長向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表示衷心感謝。他說文化和旅游部李群副部長第一時間關注河南省文物受災情況并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也對災后文物保護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河南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華夏文脈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720特大暴雨”的災前通知、災中部署和災后調查等,充分體現了河南省文物干部的責任心、事業心和使命感。田凱局長要求省內相關片區文物部門和參與工作的同志,必須高度重視本次文物受災情況調查評估工作,妥善安排,做好配合與服務工作,全力推進本項工作安全、順利、高效開展。 姚丞處長傳達了黨中央、國務院、文化和旅游部各級領導對河南省災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要求。國家文物局高度關注河南省文物受災情況,緊急撥付一定資金用于災后文物工作。姚丞處長指出,水災中大部分國保、省保受損程度較輕,反映了河南省各級文物部門應對迅速、高度負責以及卓有成效的日常保養工作。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本次災后文物保護工作中主動擔當,積極落實,抽調精兵強將并聯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承擔起重大任務。姚丞處長高度肯定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要求調查評估團隊態度上必須認真對待,行動上精心組織,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征求專家意見,分類調查,加強針對性,把握好時間節點,多方協作,形成合力。同時,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的多項具體工作計劃,特別強調要加強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的體系建設,爭取要納入到災后社會經濟重建規劃和應急管理工作之中,爭取政策和經費支持。最后,姚丞處長宣布河南省2021年特大暴雨災害文物受災情況調查評估工作正式啟動。


 啟動會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