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著名古建筑和石窟寺保護研究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余鳴謙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在家中逝世,享年100歲。 余鳴謙先生1921年12月(陰歷)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1943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程系。1943年8月至1945年10月,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學系助教;1945年11月起,任北平市政府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原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文化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1988年1月退休。1956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得國家文物局“參加文物、博物館工作60年榮譽表彰”。
 第6排右起第11位為余鳴謙先生
余鳴謙先生長期從事古建筑和石窟寺保護與維修,參加并主持了北京雍和宮瓦木油飾彩畫工程、河北正定縣隆興寺轉輪藏殿修復工程、趙縣安濟橋修復工程、蒙古國烏蘭巴托市興仁寺和夏宮修繕工程、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中央區窟群加固工程,以及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等。
 蒙古國博格達汗宮牌坊前合影
余鳴謙先生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成績突出。他主持完成的古建筑和石窟寺保護工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成為我國文物保護工程的典范。他深耕石窟寺保護事業幾十年,從1951年參加敦煌莫高窟狀況調查開始,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進行調查、勘測、設計;1956年,他帶隊完成了第248—260窟早期北魏洞窟的勘察測繪、加固設計;這是上世紀50年代敦煌最大規模的加固工程,也是我國第一個石窟寺試驗性加固工程。1962年,國家文物局成立以余鳴謙為組長的石窟保護組,他帶隊前往各地石窟調研,選擇以云岡石窟第1窟、第2窟為加固保護對象,聯合組建石窟寺加固保護項目組;經過潛心研究試驗,石窟寺巖體裂隙加固材料等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并在石窟保護中得到廣泛應用,這是新中國石窟寺科技保護的發端,研究確立的許多原則,如保護材料要進行適用性試驗,不能改變文物本體原狀和顏色等,為我國“不改變文物原狀”保護原則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1976年9月,國家文物局組織驗收組對云岡石窟大規模搶險加固“三年保護工程”進行驗收,對其工作予以高度評價,工程中采用的圍巖裂隙灌漿加固技術,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獎。 余鳴謙先生善于在文物保護實踐中開展研究、總結經驗,將現代工程技術手段運用于古建筑保護工程中,既尊重傳統,又注重創新;在完成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同時,撰寫出版了《石窟保護三十年》《中國古建筑構造》等多部專著,翻譯了多篇國外技術資料。 余鳴謙先生對文物事業充滿熱愛,對工作極端負責,他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文物工作方針,在文物維修工程質量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他從不居功自傲,一生平易近人。退休后仍然對古建筑和石窟寺保護與研究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指導,發揮余熱。作為德高望重的老一輩文物保護專家,他的人生追求、敬業態度、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余鳴謙先生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余鳴謙先生未竟的事業,為保護、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利用之路而努力奮斗。 余鳴謙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8:00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梅廳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