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活動之一,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重慶市文物局、樂山市人民政府主辦,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承辦的中國石窟(南方)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樂山市圓滿舉行。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我院院長柴曉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副主任幸軍,以及樂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倫斌等領導出席。
 會議現場
柴曉明院長代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發言。指出川渝地區是我國石窟資源分布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無論是在價值認知、保護修復,還是在關注社會民眾等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需要系統研究、總結經驗,為中國石窟寺保護提供有益借鑒。同時,他還對四川方面和承辦方的精心準備,專家學者及有關領導的出席表示感謝。
 我院柴曉明院長致辭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幸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分別結合川渝地區石窟寺文化多樣性的特點,保護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希望與會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提出真知灼見。 樂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倫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致辭,并希望與會專家為樂山大佛保護獻計獻策。 研討會圍繞中國南方石窟保護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分成四川、重慶地區兩個板塊,并結合石窟保護中考古研究、價值闡述、保護技術與材料應用、案例分享和預防性保護等5個專題展開,分別由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周萍研究館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張曉彤研究館員等主持。我院文物保護修復所所長李黎作了題目為《我國南北方石質文物保護的關鍵問題與思考—以承德凝灰巖石質文物與川渝石窟為例》的主旨發言,孫延忠副研究館員分享了《廣元千佛崖蓮花洞造像保護修復研究》成果。我院張兵峰研究館員、葛川研究館員、邵明申副研究館員及來自復旦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大足石刻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中鐵西北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我院張曉彤研究館員 我院文物保護修復所所長李黎
 我院孫延忠副研究館員
會議研討環節,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先生主持并起草了《中國石窟(南方)保護學術研討會》重要成果—《樂山共識》。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
該共識提出,以川渝石窟為代表的南方石窟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進一步提升石窟文物保護研究能力和保護利用水平;“川渝石窟保護工程”應在“十四五”期間作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以更大規模、更高效率和更強的科學性實施,南方石窟保護要以風險評估、應急處置、預防性保護關鍵技術攻關為核心,加強工程實施中的標準化,推動多學科參與的研究型保護示范性工程機制創新;各有關專業機構應加強交流合作,建立人才激勵機制,提高隊伍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應推進南方石窟保護利用的文旅融合,創新南方石窟文化內涵闡釋、弘揚、傳承利用的新機制、新方式。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期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樂山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力爭用3-5年時間,將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集科研、保護、展示于一體的中國南方地區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全面開展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及技術轉化,全面提升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水平,為四川乃至南方地區石質文物保護利用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同時,舉行了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南方石質文物保護(樂山)基地授牌儀式。
 揭牌儀式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