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織召開2019年度業務交流與成果評選匯報會


  2020-03-26

  1月16日至17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京組織召開2019年度業務交流與成果評選匯報會,共有28位業務人員匯報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19年在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和科研項目的進展以及形成的部分期刊論文、著作成果。會議由副院長喬云飛主持,院黨委書記解冰、副院長許言出席會議。會議邀請了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郭宏,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菊琳,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季,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姜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楊新進行點評。


主持人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副院長 喬云飛

  1、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的幾個關鍵問題

  于冰介紹了《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的幾個關鍵問題》研究成果。

  在2017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背景下,文化文物領域和國有資產管理領域都啟動了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和報告制度建設。該文針對文物資源資產的特殊性質,以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財政學等多學科理論為支撐,借鑒國際公共管理最新成果,澄清文物資源資產議題的本質目標,厘清我國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產權現狀的歷史成因與改革難點,辨析國有文物確權的功能,提出文物行政管理體制與國有文物資產管理體制的區別,指出文物資產管理體制在文物保護體制改革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和系統性影響。


文物研究所 于冰

  2、我國文物調查制度與實踐思考

  劉愛河介紹了《我國文物調查制度與實踐思考》研究成果。該文系統回顧總結我國文物普查調查的法律制度建設和實踐發展脈絡,指出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礎保障作用;系統分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基本方法、實施標準、組織架構、成果特征,比較二者異同點,指出我國開展普查工作的體制優勢和現實困境;針對我國文物普查調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優化制度設計、數據動態更新、加強成果深化利用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對策。


文物研究所 劉愛河

  3、明長城磚砌空心敵臺類型與分期研究—以“薊州鎮”、“真保鎮”為中心

  張依萌介紹了《明長城磚砌空心敵臺類型與分期研究—以“薊州鎮”、“真保鎮”為中心》研究成果。該文通過對華北地區(京、津、冀)明長城磚砌空心敵臺的建筑結構和出土文獻進行全面梳理,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加以分型定式,為明長城磚砌空心敵臺建筑年代這一較重大的學術問題,提出了較為可靠的分期方法與結論。


文物研究所 張依萌

  4、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

   (基于無損測試技術的石像病害檢測方法-以新昌彌勒像為例)

  葛川介紹了《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研究成果。該文結合浙江紹興市新昌縣大佛寺石窟彌勒大佛風化空鼓程度的檢測要求,對檢測技術進行篩選。通過選用紅外熱成像與微波濕度法開展綜合無損檢測,并對檢測點和檢測過程的高清采集數據歸檔。根據兩種方法獲得的檢測分析結果基本吻合。


科研與綜合業務處 葛川

  5、遼代慶州白塔佛經用紙與印刷的初步研究

  王珊介紹了《遼代慶州白塔佛經用紙與印刷的初步研究》研究成果。作者簡要概述了慶州白塔佛經存放歷史背景、遼代造紙和印刷的整體狀況,將其與應縣木塔、天宮寺塔出土遼經的印刷情況做了共時比較,并歸納和梳理了已有佛經印刷信息。通過對部分樣品觀察和實驗分析,該文提出,在造紙方面,初步認為佛經用紙纖維原料主要為大麻和構皮,經過紙簾抄造,部分漿料制備過程中利用石灰水和草木灰水浸泡處理,紙張被施膠或涂布加工,整體上與中原的造紙方法相近,屬于北方造紙體系,是一種質量一般的書寫印刷用紙,反映出遼代中期造紙工藝及水平狀況雖不及北宋,但也發展得較成熟完善。


文物保護修復所 王珊

專家點評:姜波、王菊琳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研究員 姜波


北京化工大學 教授 王菊琳

  專家認為,《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文提出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應回歸公共管理,剖析國有文物資產確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提出國有文物確權功能,以及構建資產管理在屬地管理、央地事權劃分、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劉愛河《我國文物調查制度與實踐思考》一文從法律制度層面全面分析文物普查調查工作,從實踐層面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為文物調查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針對性對策建議。上述兩篇文章對于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文物事業向法治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

  《明長城磚砌空心敵臺類型與分期研究—以“薊州鎮”、“真保鎮”為中心》一文用考古學方法對華北明長城建筑進行系統研究,梳理分析了薊州鎮、真保鎮空心敵臺木梁架型、券室通道型和中心室外回廊型三種類型,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從隆慶時期到崇禎時期,該文對長城建筑結構的深入研究、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提供了依據。

 《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一文采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和微波濕度技術綜合判斷石質文物病害,在無損分析檢測方法方面具有創新性,希望今后繼續推進分析檢測機理方面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于慶州白塔佛經多集中于雕版印刷和佛經裝幀研究方面。《遼代慶州白塔佛經用紙與印刷的初步研究》一文對遼代佛經紙張進行了深入分析,此項研究對了解遼代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茶膠寺廟山五塔保護工程研究報告

  黃雯蘭介紹了《茶膠寺廟山五塔保護工程研究報告》研究成果。該書在對茶膠寺及其保護項目、廟山五塔及其保護項目概述的基礎上,突出了此項工程定位是以排險加固、現狀整修為主,保證建筑結構安全,修復原則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建筑“未完成”、“廢棄”的歷史信息,新材料應用以可逆性為原則,為日后改進留有余地,最大限度地保護廟山五塔真實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促進中柬人員的能力培養和國際交流。上述做法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吳哥古跡保護協調委員會(ICC-Angkor)的肯定,認為“廟山五塔的保護修復理念和方案,完全符合《吳哥憲章》的相關規定和要求”。


國際文物保護與合作中心 黃雯蘭

  7、時間的禮物?畫給孩子的世界文化遺產

  趙瑗介紹了《時間的禮物?畫給孩子的世界文化遺產》研究成果。該書以40處遺產地的申遺文本技術文件作為主要依據,以文化內涵與遺產類型進行了11個展示單元的分類,包括貫通中國的水陸大道,偉大的建筑群落,沉睡的地下宮殿,皇帝的遺產,石窟里的眾生相,古往今來的城市、村鎮,農耕時代的科技,消失的文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因地制宜的民間建筑,神仙與圣賢的居所。該書涉及5大知識專題、800多處知識點、1000多幅手繪插圖的成果。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趙瑗

  8、中國運河志?附編

  馮遼介紹了《中國運河志?附編》研究成果。《中國運河志》全志書共9卷11冊,1400余萬字,采用方志體例、以分類敘事的方式全面記述中國運河歷史文化。為更好地促進遺產保護領域的學術研究,實現專業技術成果的轉化,其中《中國運河志?附編》50萬字,由《總篇:一個玉汝于成的傳奇-中國大運河申遺述論》《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2012-2030)》《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中國大運河遺產管理規劃》四部分內容組成,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申遺成功后對大運河工作開展情況的系統回顧和展望。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馮遼

  9、海洋出水銅器的腐蝕與保護

  田興玲介紹了《海洋出水銅器的腐蝕與保護》研究成果。該書概述了國內外海洋出水銅器的保護進展,以及國內外去除凝結物、清洗脫鹽、除銹、緩蝕封護、修復與復原等保護步驟;突出介紹了海洋出水文物脫鹽設備的設計研發及應用,并例舉了國內外出水銅器保護的典型實例。結合我國海洋出水銅器自身的腐蝕狀況特點,以電化學腐蝕理論為指導,在防腐蝕控制的實際操作中篩選材料、改進工藝,并結合工程實踐,提出了海洋出水銅器保護措施。


文物保護修復所 田興玲

  10、庫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報告

  張曉彤介紹了《庫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報告》研究成果。該書基于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0、11、12、14、15、16、38、61窟135幅近100㎡已揭取壁畫的保護修復實踐而成。書稿內容涉及庫木吐喇石窟壁畫的整體價值、壁畫原始洞窟研究、壁畫現狀與評估、保存環境、病害機理簡析、修復試驗、方案設計、修復過程、檔案建設及安全、預防性保護等。對部分原始洞窟的研究,彌補了這批壁畫缺乏原始資料、難以判斷揭取前保存現狀、真實價值的缺憾,也對部分已經修復完成的壁畫進行了重構研究,提升了文物本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教育培訓學院 張曉彤

  11、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墨跡精粹

  赫俊紅介紹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墨跡精粹》研究成果。該書包含早期晉唐墨跡(如高僧研習經典的注疏、署具年款的職業寫手抄經、唐宮廷寫經),晚期墨跡的大宗是清代作品,還有少量明代、民國及建國初的名家作品。晚期墨跡作品以裝幀形制,如橫向展開的手卷、橫幅、經折,縱向懸觀的立軸、條屏、對聯,案頭翻閱的書札冊頁,作為編纂的邏輯線索。該書共選取各類兼具文化和書藝特征的代表性作品100件套。


文獻研究室 赫俊紅

專家點評:喬梁、郭宏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員 研究員 喬梁


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 郭宏

  點評專家認為,《茶膠寺廟山五塔保護工程研究報告》一書體現了中國實踐做法與國際保護修復理念的結合,體現了援柬中國隊多年的工作與研究成果。希望今后在國際化宣傳方面加大力度,陸續出版柬文、法文、英文等版本;《時間的禮物》作為國內首部系統性介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科普繪本,其題材、形式都較為新穎,價值導向較強,以文化內涵為主線,拓展了書稿的趣味性、專業性和可讀性,為文物價值挖掘與展示、促進文物活起來、普及世界遺產理念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7.8萬冊的圖書銷量,充分說明該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中國運河志?附編》作為國內首次出版發行的遺產規劃、申遺類著作,面向社會、公眾認識和理解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做了有益探索和嘗試,本書具有較高的創新引領和傳播效應;田興玲的《海洋出水銅器的腐蝕與保護》、張曉彤的《庫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報告》是對相關文物保護修復的一次較為完整、深入的綜合研究和過程呈現,對從事相關文物保護研究和工修復實踐人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赫俊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墨跡精粹》一書對百余件零散的墨跡作品,按照一定思路和邏輯進行編纂,所選墨跡品類豐富、代表性強,并對作品內涵和價值進行多方面發掘和深化認知,今后建議增加“院藏”方面的研究內容。

  12、援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

  王晶介紹了《援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成果。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經采購將本項目(EPC)工程總承包任務交由我院承擔,包括全部建設內容的設計和施工工作,項目于2017年4月正式開工,2019年12月竣工。項目內容為:對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內的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進行修復,并對上述建筑物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經學院建筑面積3000㎡,占地面積2730㎡;清真寺建筑面積188㎡,占地面積300㎡;周邊環境整治面積7600㎡。3年時間內,項目組先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赴烏開展本體勘察設計及施工、經學院與清真寺及周邊環境整治設計及施工工作。同時完成了項目宣傳展示、夜景照明、環境綠化等相關任務,并向當地居民及游客展示中國援助相關內容。


國際文物保護與合作中心 王晶

  13、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修編)

  王青嵐介紹了《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修編)》成果。該項目融入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大量計算為基礎重新制定了保護區劃體系和管理規定,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緊密結合。針對遺址與城市疊壓的特性,該項目建立“鄭韓故城保護規劃智能分析支撐平臺”,通過分析遺址分布范圍內街道辦事處和村莊的各類用地現狀及建設需求,將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量化,指導保護區劃原則和管理規定的制定,提升遺址保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


文物保護工程所 王青嵐

  14、釣魚城遺址懸空臥佛本體保護加固修復工程

  孫延忠介紹了《釣魚城遺址懸空臥佛本體保護加固修復工程》成果。釣魚城懸空臥佛保護屬設計施工一體化科研施工項目,采用科技手段對臥佛進行保護加固修復,完成懸空臥佛巖石基體和彩繪顏料層病害的治理。工程是在臥佛前期病害勘查分析、保護材料與技術,試驗效果評估基礎上實施的,保證臥佛在目前保存環境條件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穩定性,便于臥佛的展示利用,為公眾提供相對真實的觀覽體驗。施工過程首次發現臥佛表面彩繪圖案(龍紋等)和題刻,為臥佛價值評估和研究提供依據。經長期保護效果跟蹤監測,取得了較好保護加固效果,其保護加固效果跟蹤監測持續進行中。


文物保護工程所 孫延忠

  15、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及本體勘察項目(一期)及澳門歷史城區監測云

  馮遼介紹了《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及本體勘察項目(一期)及澳門歷史城區監測云》成果。該項目通過對澳門歷史城區22處不動產、8個廣場空間、72條街巷、11條景觀視廊等對象開展遺產勘察,分析其病害及影響因素,并對遺產的展示利用、產權及管理、監測工作、游客等進行現狀評估,厘清監測體系建設需求。在需求明確的基礎上,以遺產價值為核心,結合日常保護管理,設計完成了一套具有澳門特色的監測指標、監測數據獲取方法和具有數據采集、錄入、管理、展示等功能的監測系統方案。在此基礎上,基于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云專業版開發了澳門歷史城區監測云。澳門監測云旨在通過便捷、易用的采集方式,針對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特點,為澳門研制的遺產監測管理及移動監測數據采集系統,滿足現場開展保護管理以及對信息獲取、記錄的需求。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馮遼

  16、良渚古城遺址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方案

  王芳介紹了《良渚古城遺址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方案》成果。該項目基于遺產價值、遺產狀況勘察與評估,以及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和緩沖區范圍大、遺存要素多、保護難度及建設壓力大等情況,建立了一套包括遺產本體、總體格局、本體病害、自然環境、考古發掘、游客管理及建設控制等16大類167項監測指標體系。研制良渚監測云,設計網格化監測模式,引入遙感監測,采用無人機定點巡查等新技術與方法,并建立完善多部門協同的監測工作機制、預警處置流程,積極調動和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工作。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王芳

  17、須彌福壽之廟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工程

  邵明申介紹了《須彌福壽之廟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工程》成果。該項目基于對須彌福壽之廟石質文物保存現狀、病害特征及機理研究成果,采用清理除塵、表面脫鹽、本體滲透補強、回貼、空鼓灌漿、結構裂縫錨固、細小裂縫勾縫、局部缺損修補、周邊環境處理、增設防護罩、保護效果跟蹤監測評估等技術措施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針對承德冬季寒冷漫長且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因素,開展冬季持續防護和環境監測,最大限度地保存現存文物及歷史信息。


文物保護修復所 邵明申

  18、天安門華表維護保養項目

  周霄介紹了《天安門華表維護保養項目》成果。該項目重點圍繞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座華表實施清洗和修復。其中清洗部分采用手工方式使用純凈水對華表及周圍漢白玉護欄進行整體清洗,并對附著在漢白玉上的硫酸鈣、水泥、顏料等其它污染物采用紙漿貼敷的方式去除;修復部分采用與漢白玉兼容性高的水硬石灰類修復砂漿和微米石灰對華表及周圍護欄上缺失及斷裂的部分進行填充修復及表面風貌處理;對華表及周圍護欄處的裂隙使用水硬石灰灌漿材料灌注加固,并對東南華表云板處裂隙進行專項加固方案設計,完成環氧樹脂輔助結構布設及粘結、玄武巖纖維粘結及裂隙加固。


文物保護修復所 周霄

  19、張家界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實施項目

  馬菁毓介紹了《張家界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實施項目》成果。該項目綜合考慮南方薄壁青銅器存在不同腐蝕程度的有害銹、通體礦化以及表面銘文和紋飾等情況,從工藝研究、腐蝕產物關系、檢測分析研究等方面著手,歷時3年,完成保護修復處理的青銅文物共計589件(套)。


文物保護修復所 馬菁毓

  20、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項目

  鄭子良介紹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項目》成果。該項目完成院藏古建筑模型的核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并按照文物修復的理念將受損模型進行修整,使模型結構更加穩固。同時,本著簡約節儉的原則,實施了古建模型展示裝修改造工程。


文獻研究室 鄭子良

專家點評:李季、楊新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研究員 楊新


故宮博物院 原副院長 李季

  點評專家認為,《援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作為重要的國際文物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在古城區域范圍內采用適度干預技術,系統性地開展文物保護,并兼顧當地社會效益最大化,這對古城保護具有重要示范意義;《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修編)》項目通過梳理新考古成果、補充校正地形信息、計算并建構新管理體系、平衡多方實際需求,并與國家遺址公園結合,促進“多規合一”的整體協調性,使文物保護反哺社會,具有示范性意義;《釣魚城遺址懸空臥佛本體保護加固修復工程》體現了文物保護全鏈條過程,尤其針對穩定性病害、活動性病害機理劃分病害類型,并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是較好的工程實踐;《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及本體勘察項目(一期)及澳門歷史城區監測云》項目使遺產監測第一次融入智慧城市建設,促進遺產監測與城市發展共享共融,監測系統設計理念突破以往任務流程化設計模式,提出工作臺面等概念,為其他同類型遺產地提供了寶貴經驗;《良渚古城遺址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方案》項目宏觀層面在超大范圍遺址管理、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社區居民參與、多部門協作機制及預警處置等方面進行了整體架構,執行層面能夠根據遺址特征采取針對性監測策略,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管理提供了范例;《須彌福壽之廟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工程》作為集科研、設計、施工于一體的項目,重點解決石質文物表層剝離(片狀、粉末狀)、破碎回貼等問題,并持續開展加固效果監測跟蹤,這對凝灰巖材質文物典型病害保護具有示范意義;《天安門華表維護保養項目》為配合建國七十周年慶典,克服時間緊、任務重、實施條件限制等壓力,體現文物保護的專業水準和工作精神;《張家界館藏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實施項目》不僅保護修復了一批珍貴青銅文物,在實施過程中,建立了保護修復實驗室,并培訓一批專門技術人員,此種模式值得推廣實踐;《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項目》使得珍貴古建筑資料得到有效保護,極大改善了古建筑模型存放條件,為保護研究、合理利用這批珍貴的資料提供基礎。

  21、文化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修訂研究

  孫波介紹了《文化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修訂研究》研究成果。該項目主要內容包括修訂背景、現狀分析、修訂思路和前期研究成果,我國其他部委簡政放權前后的管理模式變遷,焦點與核心問題,以及對策建議等。尤其是對項目分類、項目管理模式、采購模式、招投標困惑、資質資信管理、經費管理和行政審批流程管理進行了充分分析。


科研與綜合業務處 孫波

  22、《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實施情況評估

  劉愛河介紹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實施情況評估》研究成果。該項目對“國辦81號文件”任務逐條進行分解,全面搜集整理省級人民政府出臺配套文件、召開會議、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等方面的情況,并針對各級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門設計指標體系。分析當前文物安全工作中存在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和執法督察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突出問題,從完善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專項經費投入、科技支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文物研究所 劉愛河

  23、2018年長城保護工程管理

  劉文艷介紹了《2018年長城保護工程管理》研究成果。該項目在完成國家文物局委托開展的長城保護工程日常管理中經過多年的凝練,不僅對長城價值研究、保護維修、法規建設與管理等長城保護管理現狀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形成長城保護狀況綜合評估方法;并不斷拓展國際視野、強化對外交流與合作。


文物研究所 劉文艷

  24、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校核

  李向東介紹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校核》研究成果。該項目組完成了3123份申報材料,共計237348項的審核工作。同步完成了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校核工作,核實全國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99處。并針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提出制定申報管理辦法,搭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據信息管理平臺,加快完善四有檔案,建立退出機制等管理舉措。


文物保護工程所 李向東

  25、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評估(二期)(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工作指南)

  羅穎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開創性地提出了監測工作開展的具體流程,并闡述了每個流程點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全文包含12個章節和9個附件,章節內容有:總則、監測工作程序、監測實施計劃、監測需求研究、日常監測工作、專項監測工作、監測預警管理、監測工作報告、監測數據利用、監測信息系統建設、監測工作保障、附則;附件內容有:監測數據、監測指標、監測數據規則、年度報告體例、總平臺對接、需求研究報告等。本次研究填補了國家層面上監測技術類規章制度的空白,首次提出了遺產地開展監測工作的具體流程,重點指出了監測需求研究的意義。《指南》是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特點背景下編制而成的,不僅適用于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物保護單位同樣具有普適性,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

  26、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特點研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度總報告

  羅穎介紹了相關成果。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度總報告是年度總報告系列的第五期,由主報告和專題報告組成。主報告-《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狀況及趨勢分析—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度總報告》基于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提交的98份監測年度報告,通過對所有指標數據的橫向統計、以及重點數據的縱向分析,分別從承諾事項履行情況、機構與能力建設、遺產本體保護、遺產影響因素、保護項目及相關研究五方面總結2018年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總體狀況和發展特點,并提出了下階段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具體建議。專題報告-《2018年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輿情分析報告》《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遙感專項監測分析報告》針對遙感監測、輿情監測等近幾年遺產地及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深度分析了目前的發展狀況、特點,并提出了下階段的發展策略。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羅穎

  27、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狀況調研—澳門歷史城區

  宋曉微介紹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狀況調研—澳門歷史城區》研究成果。本項目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對“澳門歷史城區”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管理模式以及對城市產生的作用進行解析,探討澳門世界遺產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下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解決建議。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 宋曉微

  28、院藏清陳介祺金石學資料整理研究

  赫俊紅介紹了《院藏清陳介祺金石學資料整理研究》研究成果。該項目對院藏陳介祺手稿及吉金全形拓本兩種重要的圖文資料在原真性、考釋稿的寫作過程、圖形傳拓的審美和工藝等方面,進行追溯、校記、考辨和復原研究。


文獻研究室 赫俊紅

專家點評:劉曙光、姜波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原院長 劉曙光

  點評專家認為,《文化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修訂研究》充分剖析了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現存的問題,以及在國家在行業市場成熟背景下力推“放管服”宏觀管理改革,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應采取的對策。研究思路是對頭的,方法是得當的,結論事可靠的,但在研究深度、銳度和廣度方面明顯不足。該項目研究成果對于如何支撐簡政放權優化管理,更好地保證文物保護工程質量提供了探索方向還有進步空間,建議項目組人員應大膽放開手腳、開展獨立研究;《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實施情況評估項目,對國家層面文件進行綜合性評估,能夠反映當前文物安全工作現狀和重點,該項目框架清晰、資料翔實,問題分析較為準確,對策建議針對性較強;《長城保護工程管理》項目能夠反應中國文物保護從理念到行動等多維度實踐與思考,很高興看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已經把保護研究的旗幟扛在了自己肩上。今后應加強整體統籌策劃,進一步強化國際交流;《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校核》項目克服時間緊、任務重、基礎條件差等困難,充分發揮了專業機構的業務支撐和組織作用,較好完成了國家文物局年度重點任務;《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評估(二期)(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工作指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度總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狀況調研—澳門歷史城區》在專員審核機制的保障下,為推動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科學決策、規范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院藏清陳介祺金石學資料整理研究》意義重大,應堅持文獻領域的深入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黨委書記 解冰

  解冰書記在總結發言中對專家們的精彩點評表示感謝。他說,專家們的點評對我們研究本身提出了一些很有針對性的建議,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對院里面未來工作都有很重要的啟迪或者是啟發和指導意義。他同時指出,通過年度專題業務交流,一方面促進全院主要業務領域的回顧反思,發現不足,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激發科研人員研究熱情,對未來的工作具有啟迪和指導意義,讓全院充滿信心更好地迎接未來一段時間的挑戰。下一步我院將總結成果匯報會的經驗,改進不足,使院業務匯報會成為一項促進交流,推動工作的重要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久久综合成人网|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0|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天天综合天天看夜夜添狠狠玩|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 国产综合欧美|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69|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色综合中文字幕|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曰曰|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欧美亚洲综合色在|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无翼乌无遮挡全彩老师挤奶爱爱帝国综合社区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亚洲图片综合区|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久| 伊人成年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