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 院重要文件
|
2011-12-13 |
一、劉曙光院長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十二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2010年7月2日)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內舉行院“十二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座談會,參加者除院領導班子、廷皓老院長和各部門、機構負責人之外,還有副高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副處以上的干部。由此可見院領導班子對這項工作的重視,也可以體會這項工作對我院的重要程度。 今年是規劃編制年,各個部門,方方面面,都在總結回顧自己的“十一五”工作,編制自己的“十二五”規劃。我們院就承擔了國家局委托的一些行業或專業的規劃,也把本院自己的規劃編制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雖然院領導班子還沒有就編制規劃專門開會討論,但是院長之間就編制“十二五”規劃已經多次非正式地交換過意見。柴副院長還數次和發展所的同志們討論了規劃編制的工作方案。下面,我以發展所提供的素材為基礎,加上自己和其他院領導的一些意見,對規劃編制做一些說明,可能很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權做引玉之磚,供大家批判。 第一,編制我院的“十二五”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第一位要考慮和反映的,應該是我國文博事業或是文化遺產事業快速和較大發展的時代背景,要呼應新時期的新情況,新要求。 大家知道,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發表了題為《保護發展文化遺產,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通篇講的是黨和國家對文化遺產事業的新要求,講的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新特點。對于文化遺產,過去我們習慣從保護的角度去講,從發展的角度則講得不多。長春同志的重要文章,重中之重就在于強調了對文化遺產的發展;貫徹文章始終的主題,不是其它,正是發展文化遺產事業。 我初步體會,對于“發展文化遺產”,可以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將體現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并將其所蘊含的智慧、情感、精神融入到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文明之中。二是將我國的文化遺產事業建設成為一個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息息相關的事業,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強大教育功能并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的事業。一句話,今天的文化遺產事業,已經不能再只是少數專業人士的技術活了,而必須是全社會關注并積極參與的全民事業。 這樣一個巨大的變化,首先是由于我國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次是文博事業對上述變化的適應和反應。實話說,相比于其他領域,文博工作對這些變化的適應和反應,還是比較遲鈍和落后的。但不管怎樣,還是做出了應有的適應和反應。我們的規劃,必須要體現這一點。 第二,我們的新規劃,要體現文研院自身在最近十年以來發展變化的軌跡,要順應國家對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新要求和事業新的發展趨勢。 最近十年來,我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一直表現出快速發展的特點。文博工作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任務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大。這是我們文博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努力拼搏的成果。大家都看到了,文研院這十年來,攤子大了,工作多了,事情雜了,但是也出現了工作目標不明確、工作布局散亂差、新優勢形成緩慢而傳統優勢仍在喪失等問題。有的同志甚至以“缺兵、少將、無帥”這樣的話來描繪我們的困境:缺兵,是說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在一線開展工作的專業人員;少將,是說我們缺乏在行業內公認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骨干;無帥,是說我們還沒有產生在專業技術領域能夠號召全國的學科帶頭人。從我院自身看,所承擔的課題、項目的質量和效益還需進一步提高,優化生存環境、改善職工待遇、維護穩定的任務仍十分繁重。同時,文物行業各兄弟單位你追我趕,特別是一些條件原來遠遠不如我們的科研或專業機構,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還有行業外諸多實力強大的專業機構也紛紛進入文物保護領域,我們面臨的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不進則退的態勢更加明顯。 面對這種形勢和一些議論,我們有的同志不服氣、不甘心,也有少數同志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猶豫和迷茫。有些話,聽起來可能受刺激,但是也可以理解為是大家對文研院的期待和要求較高,理解為是一種鞭策。不少同志很懷念文革以前的歲月:在那十幾年間,我們單位擁有自己的強大優勢,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擁有一批為全國同行愛戴和敬重的專家。甚至一直到文革后改革開放的頭十年,我們的優勢還是鮮有匹敵。 我個人非常尊重那些過去了的風流人物和風流歲月,那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我們也不能躺在前人的光榮榜上炫耀昨日的輝煌。畢竟,我們往日的輝煌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既不可復制,也不能重現。我們必須面對今天的現實,既看到憂患,也看到優勢,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無論怎樣,我們都要肯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全國許多文博機構一樣,事業越來越發展,成果越來越多,貢獻越來越大,一面緊抓前所未有的機遇,一面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三年前,我們從過去的文物研究所,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廷皓同志為院長的領導集體和以玉才同志為院長的領導集體,團結全院同志努力拼搏,在調整、完善學科布局,加強能力建設,承擔和完成國家或部門的重大項目、重要科研任務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尤其是在一些新的領域,我們不僅強力介入,而且很快就展示出風采。例如,規劃所最近完成的云南哈尼梯田申遺文本,受到各方面專家的一致好評。還有,我們院這些年,引進了一批高學歷、有理想、有抱負、有干勁的青年人,他們是我院今后科學持續發展最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冷靜下來,平心靜氣地、全面深入地思考、分析形勢,科學謀劃、確定我們院的自身定位和發展思路,找準發展目標和方向,進而解決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核心競爭力、傳統優勢遭沖擊、學術帶頭人和骨干嚴重不足等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續寫新的輝煌。 第三,編制我院的規劃,謀劃我院未來的發展,必須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緊緊圍繞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需求,站在國家的高度來規劃和設計我院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這是我們作為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我院作為文博領域“國家隊”的第一要義。 大家都以我們是國家文物局的直屬單位而自豪,許多同行對我們也很羨慕。幾十年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來,國家在物質裝備方面給予我院巨大支持。截止去年底,我院的固定資產總值達到了2.7億元,其中20萬元以上的設備資產就有3436萬元。應該說,從工作條件上講,比我們好的還真不多。我們每年都有三四百萬的科研自主業務費,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只要有心、有力,就可以申請到十幾萬、數十萬元的經費去開展科學研究,這是何等的幸運和令人羨慕! 除此之外,國家在機構、編制、項目、經費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等方面給予我院很多支持。例如,國家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和三個“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應縣木塔,援柬工程),都不是因為我們實力強才交給我們的,而是因為我們血緣近才交給我們的。我們已經有了多種文物保護規劃設計資質,最近,國家局又在研究批準我院具有古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壁畫、彩畫、彩繪泥塑、石質文物和土遺址保護的施工資質。這也是給我們吃了小灶的。 因此,我們就有絕對的義務,去完成好國家文物局指派的任務,去承擔那些符合國家利益、體現文物局意志的急難險重、沒有或很少經濟效益的工作。滿足國家的要求,完成國家的任務,這是我們的第一職責所在。我們必須先唱好“國歌”,然后才能唱“院歌”。同樣的邏輯,我們每一位工作人員,不管你是學工、學文還是學理出身,不管你是教授、研究員還是初級職稱,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要有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必須在首先滿足和完成國家、單位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和利益。這個順序,不容置疑,不能顛倒。 我們必須形成一個共識:我們院,至少是我們院的主體部分,必須按照國家事業單位的規則和規律而不是其他性質的規則和規律來運轉、管理、發展。我們自己,也必須以國家工作人員的標準來要求和約束自己,以服務國家、服務大眾來設計自己。首先打好大算盤,然后才能打自己的小算盤。你可以問單位能為你做什么,但我更可以問你能為單位做什么,這是我們的職業道德,也是我們為人的基本準則。道德和職責的前提是不容忽視、不可或缺的。我們有不少年輕人,已經表現出了應有的覺悟和精神,例如,水下中心的丁見祥同志就愉快地服從組織的安排,成功完成了從地下考古到水下考古的轉軌,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既然是國家隊,就要有國家隊的胸懷和眼界。我們既然以服務國家為第一要務,就必須面向全國、面向社會,開門辦院。國家交給我們的項目,國家給我們的經費,國家配置給我們的儀器設備,我們都不能捂在自己的小被窩里自享獨吞,而是要有放眼天下的意識和共享通用的氣度。事實上,國家局對我院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希望我們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在組織、協調、實施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方面發揮作用,成為全國文物系統乃至整個文博領域的共有平臺,通過組織、協調、實施重大文物保護項目和工程,吸引國內外的一流專家,凝聚五湖四海的智慧和力量,以一流的課題和項目,一流的組織和運作,創造一流的業績。在這些方面,總的說來,我們自覺還不夠,作用發揮得還不好。但是,最近我看到了一個好的典型,那就是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項目的組織。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是國家文物局重點保護工程。大足千手觀音造像集雕刻、貼金、彩繪等多種工藝手段于一身,面臨的地質、水文、大氣等影響因素復雜,是一項集保護與研究于一體的復雜工程,該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國內文物保護工程中罕見,因此課題組織和推動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我院作為保護工程的牽頭單位,邀請了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國內科研實力強、人員素質高、技術手段先進的單位共同攻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技術資源。截止2010年6月初,課題組根據保護工程的需要,細化研究內容,分解了12個研究和實驗方向;各項目單位在現場開展的工作累計超過60余人月,共完成了1350頁,約50萬字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和實驗報告;通過各單位研究和實驗工作的開展,我們對千手觀音保護工程面臨的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進一步強化了保護修復處理的針對性,在保護修復中應用的方法、技術、材料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從中看到了我院在組織協調大型科研項目方面的進步,看到了解決我院普遍存在的科研與保護實踐相脫節或“兩張皮”問題的希望。 第四,我院新的規劃一定要體現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滿足“整合力量,提高質量” 的要求,明確建設一個組織合理、管理科學的現代綜合性文物保護科研機構的目標。 單霽翔局長在今年第一次局務擴大會議的講話中要求在“整合力量,提高質量”方面多下功夫。對文研院來講,整合力量,提高質量如何體現? 作為文物系統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我們當前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就是要按照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加快改革、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科學發展、長遠發展打下堅實良好的基礎,為全國文物系統的改革發展提供經驗、樹立榜樣。 具體說來,整合力量、提高質量應該包括機構整合、人員整合、設備整合、軟件整合、數據整合等許多方面。整合的最終效果,是建設一個組織合理、管理科學的現代綜合性文物保護科研機構。 我們甚至可以在這里以非常粗的線條勾畫以下這個機構的輪廓: 所謂組織合理,主要是部門機構設置。其框架應該是:院所兩級,事企兩塊,軟硬兩手。在機構設置方面,將來應該設置文物保護工程、文物規劃、水下中心、修復與培訓、實驗分析檢測評估、科技、信息資料和基礎研究等多個方面的機構。 所謂管理科學,首先是依據工作需要制定崗位管理的標準。我們正在進行全院的首次崗位聘用,即將完成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崗位管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不再是因人設崗,而是依事設崗,依崗選人;意味著在院里工作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資格,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履行一定的職責,完成一定的工作,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把牢你的飯碗,獲得你的利益。其次是制定科學的管理、考核和分配制度,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我們、也為業界所詬病的管理散軟、人員散漫、一些“獨行俠”闖蕩天下的問題,解決部分同志科學精神不足、艱苦奮斗不夠的問題,解決分配不均、不公的問題,防范財務、審計等各種風險。 第五,要把編制規劃的過程當作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解放思想的過程,對照檢查的過程,總結回顧的過程,當作凝聚共識(不是統一認識)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可以發牢騷,但不能只發牢騷而不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我們可以開神仙會,而且已經打算邀請各路“神仙”來給我們把脈,開方、抓藥,但是不能不治病。 在今天正式啟動的這項規劃編制工作,包含了具有內在聯系、密不可分的兩個規劃:一是我院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是我院“十二五”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我院未來的發展定位、定方向,“十二五”規劃則主要籌劃我院“十二五”期間的具體工作任務。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應該也必須結合起來做。它們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指導我院工作的戰略性、綱領性文件,關系到我院今后的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通過思考、討論甚至爭論,逐漸明確我院的定位、發展目標、重點發展方向或領域,確定我院“十二五”期間的主要工作任務,提出分階段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以確保我院無論在科研還是在工程項目等方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我有充分的信心期待規劃編制的成功。一是因為我們正在承擔國家文物局關于“十二五”國家文博事業規劃和多項專門規劃的編制,手頭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天下大勢盡在心中。二是我們有非常豐富的編制規劃的經驗,我們有許多同志給別人做過許多很好的規劃,我們自己的事情,沒有理由做不好。 同志們,讓我們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以單局長在今年局務擴大會上提出的“整合力量,提高質量”的要求為指導,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堅持科學決策,增強法制觀念;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職業道德和職業榮譽;規范管理,夯實基礎,端正學風,優化作風;鞏固陣地,擴展領域,壯大力量,提升能力、提高水平、優化產品的構成和質量;通過在文研院的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在追求并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和人生價值的同時,推動文研院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文研院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創造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