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9日至16日,馬清林副院長及“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課題組沈大媧等赴美國蓋蒂保護所參觀和交流。 19日,侯衛東副總工程師、永昕群、王林安同志赴山西省應縣,與應縣人民政府商定應縣木塔監測工作啟動事宜。 22日,召開明長城資源調查經費預算討論會。 30日至2月5日,李宏松、于冰同志赴馬里參加第十屆土質建筑遺產研究與保護國際會議。 本月,啟動第一批2007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課題(共7項)。 啟動應縣木塔監測系統建設項目。 2月 18日,舉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儀式。 本月,組織編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關于希臘文物保護合作意見》,并報國家文物局。 3月 24日至25日,張廷皓院長一行出席國家文物局“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會議暨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研討會”。 26日至4月19日,應意大利非洲和東方研究院邀請,張廷皓院長與詹長法、張可同志赴意大利商討合作。 本月,修訂完成《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科研課題項目管理辦法》;組織完成2007年第二批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的終審工作;組織完成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評標專家的推薦工作。 4月 3日,舉行“中日韓合作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培養計劃2008年度古建筑保護修復培訓班”開學典禮,國家文物局人事教育司周明副司長、王大民處長及馬清林副院長等出席。 15日,舉辦《中國古代建筑?薊縣獨樂寺》首發儀式暨學術研討會。 17日,召開“瀕危館藏壁畫搶救——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項目中期會議,馬清林副院長主持會議。 17日至18日,召開“明長城資源調查與測量工作會議”。 24日,與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簽訂《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前期勘察及方案設計協議書》。 24日至5月4日,奧地利藝術學院Manfred Schreiner 教授和魏淑婭博士來我院開展壁畫保護學術交流。 本月,我院收藏的宋刻本《列子沖虛至德真經》(現存一至四卷)和元刻本《棋經十三篇》入選全國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完成《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報告》,并上報國家文物局;啟動院2007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第二批課題(共13項);組織完成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專家庫人選推薦工作。 5月 13日,召開“抗震救災工作動員會”,院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各黨支部委員、處級以上干部、工會委員參加會議。 20日至28日,在湖北省荊州市舉辦全國考古發掘領隊現場保護培訓班。 30日,文物工程辦公室開始運行。 本月,完成哈爾濱文廟崇圣祠、大成門、名宦祠、東西官廳及東西耳房維修工程設計;完成《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辦法第一階段編制要求》;開展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培訓工作;“承德殊像寺彩畫保護研究”課題組與美國蓋蒂保護所專家赴承德考察試驗結果,并開展防水涂層材料的老化實驗; 完成院二級機構負責人(23名)的聘任工作。 6月 4日至7日,永昕群、劉忠平、吳育華等同志赴四川地震現場搶險救災,在德陽孝泉龍護塔現場勘察,完成臨時搶救方案;同時開展七曲山大廟震后現狀勘察工作。 8日至7月底,完成國際友誼博物館藏品養護性保護修復工作; 18日,召開2008年財務工作會議。 本月,編制完成《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存現狀調查評估工作方案》;完成中山公園石獅保護修復工程;完成五、六、七樓圖書資料庫房的搬遷和調整工作;啟動2007年度第三批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共2項);成立新一屆政府采購小組,霍玉珍、付紅領、李兵、殷新杰、陳欣為成員。
7月 9日至10日,召開“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編寫體例研討會”、“長城資源調查采集系統軟件培訓班”。 13日至14日,召開大足千手觀音保存狀況研討會,侯衛東副總工程師出席會議。 12日至8月29日,院大足千手觀音現狀調查工作組一行三十余人進駐現場,開展千手觀音造像保護現狀調查工作。 本月,完成院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第一批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我國早期建筑材料預研究”(李乃勝)結項驗收; 啟動2008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課題(共15項)。 成立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評審學術委員會,院內專家14人,院外專家7人。 8月 本月,啟動《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和《木結構文物建筑變形現狀信息采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保護為例》課題;召開“東亞地區木結構彩畫保護國際研討會”籌備會;院指導施工的德陽龍護塔搶險工程經受住6.1級余震。 9月 8日至27日,王珊同志赴日本東京參加ICCROM“2008年日本紙張保護國際課程”培訓班。 22日,舉行“2008年度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開學典禮。 本月,完成柬埔寨吳哥保護二期砂巖表面病害調查和取樣工作;完成應縣木塔瓦件的粘接試驗工作;西藏布達拉宮西印經院壁畫保護修復工程結項;協助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世界遺產處完成“東亞地區木結構彩畫保護國際研討會”的籌備工作。 10月 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專員卡貝絲、杜曉帆來我院座談,就水下考古技術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與我院交流。 15日至24日,劉蘭華同志參加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與我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唐代精華展”開幕式,并作學術講演。 16日至11月11日,完成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中有代表性的2個試驗點位的貼金及彩繪工藝調查;同時實施了傳統工藝的貼金試驗。 21日,意大利BENECON研究中心Carmine G ambardella 教授等及坎帕尼亞大區政府行政人員來我院訪問交流。 30日至11月7日,中意合作項目意大利外交部發展合作司項目官員maria miconi、非洲東方研究院項目官員lucrezia、意方項目經理 Mario Micheli 教授等來華階段評估二期項目,并商討開展第三期合作項目事宜。 31日,在甘肅省瓜州縣舉行“中日韓合作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培養計劃”土遺址班結業典禮,國家文物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長黃元、教育培訓處處長王大民、榮大為副院長及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國際協力中心岡田健先生、中國三星公司公共宣傳部部長沈憲燮等出席典禮。 本月,《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研究》、《古建筑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結項驗收;完成安徽馬鞍山朱然墓保護工程本體保護施工、大足千手觀音保護現狀調查、綿陽七曲山大廟保護工程設計。 11月 3日至13日,王林安、陳欣同志赴瑞士W+B公司參加偽動力試驗系統培訓。 4日,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史耐特拉格先生、易林格先生和萬寧格先生來院交流。 5日,意大利CNR——INNOVA中心Fransesca Romana D’Ambrosio教授等3人來院訪問交流。 9日至10日,在西安組織召開“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會議”。 17日至12月18日,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川渝地區23處石刻近1300龕造像的貼金、彩繪工藝及病害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研究。 本月,國家文物局課題“微生物在石質文物加固中應用研究”結項。 完成新疆庫木吐喇石窟壁畫的實驗室分析、方案設計,河南臨穎受禪臺遺址及受禪碑保護工程前期工作及方案設計,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廟壁畫和彩繪的保存現狀調查、現場實驗、實驗室分析、方案設計等,山東蓬萊鐵炮、北京延慶鐵鐘、天津大沽鐵炮和河北黃驊鐵錨的保護示范工作。 12月 1日,發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工程項目管理試行辦法》。 4日,召開文物保護經驗交流會。 5日,舉行周薩神廟保護工程竣工典禮。 9日,發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財務支出管理辦法》。 14日,召開“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課題專家咨詢會,馬清林副院長主持會議。 23日,召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民主生活會,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副局長童明康、人事教育司司長侯菊坤、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一指導檢查組組長劉曙光、副組長李培松、成員劉高潮、劉曉晶等出席會議。院領導張廷皓、孟憲民、榮大為、馬清林、李戰崎、侯衛東參加會議并分別發言,院各機構負責人列席會議。 24日,侯衛東副總工程師主持召開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會議,張廷皓院長及規劃編制人員參加會議。 26日,舉行“2008年度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結業典禮,國家文物局人事教育司教育培訓處處長王大民及榮大為副院長出席。 本月,“科研網絡平臺建設”、“古籍善本搶救、保護與整理”項目結項。 完成《5?12地震遺址博物館研究報告》、《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規劃》、《四川茂縣中國羌族博物館重建規劃大綱(項目建議書)》。 完成大召寺館藏壁畫和陜西歷史博物館墓葬壁畫示范性保護修復。 編輯出版《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文物科技研究(第六輯)》、《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年1~4期)》,完成《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第二版)的編寫工作,完成《應縣木塔監測年度報告(2008年度)》。 本年度,我院被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授予“創建文明機關爭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先進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