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
|
2011-03-21 |
千手觀音造像位于重慶市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的南崖,編號第8號,雕鑿于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是寶頂山大佛灣摩崖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千手觀音造像龕高7.7m,寬12.5m,占崖立面面積97m2。千手觀音造像表層裝飾分為貼金和彩繪2種類型,整體結構保存基本完整,但歷時800余年后,千手觀音造像的風化病害嚴重:60.0%的金箔已經褪色,金箔開裂、起翹、剝落現象比較嚴重;基底砂巖風化嚴重,大多數彩繪法器已殘缺不全,殘留部分呈粉末狀,手觸即掉。64%的手指發生了開裂掉塊。
.jpg)
.jpg) 為使千手觀音造像得到更好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將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為貫徹落實國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08]879號《關于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護項目的意見》精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作為保護工程的牽頭單位,為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邀請了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一批國內科研實力強、人員素質高、技術手段先進的單位共同攻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技術資源;國家文物局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先后劃撥了700萬元作為項目經費,我院承擔的工作經費為540萬元。 自2008年6月開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技術人員對千手觀音保存現狀進行了系統勘察:采用網格布方是方式,對千手、法器逐個進行手工與電腦制圖,統計,系統的了解了基巖、金箔、彩繪的病害狀況;隨后組織水文、地質、環境、化學、物理等多學科工作團隊,商討工作方案,細化研究內容,分解了12個方向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1、前期調研與修復試驗總結,中期修復試驗技術方案制定; 2、千手觀音雕刻部位穩定性測試評估; 3、環境監測; 4、凝結水監測與分析; 5、千手觀音雕像巖石、金箔、彩繪風化病害破壞機理研究; 6、合成材料中期試驗方案編制及小面積本體修復試驗; 7、風化砂巖加固材料、金箔粘接材料老化試驗及室內評價; 8、傳統材料中期試驗方案編制及本體局部修復試驗與室內老化試驗; 9、三維信息留取及虛擬修復; 10、風化砂巖滲透加固試驗; 11、修復試驗效果跟蹤監測; 12、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設計方案;
.jpg)
.jpg) 截止2010年12月,各項目單位在現場及實驗室開展的修復與研究累計超過80余人月,共完成了1350頁,約50萬字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和實驗報告;通過各單位研究和實驗工作的開展,對千手觀音本體面臨的地質、環境、材料、工藝等有了深入的認識,進一步強化了保護修復處理的針對性,在保護修復中應用的方法、技術、材料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2010年底開展的2平米小面積修復試驗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011年1月21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中期修復試驗通過專家驗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對中期修復試驗成果給與積極評價,并對做好下一步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jpg)
.jpg) 大足千手觀音造像集雕刻、貼金、彩繪等多種工藝手段于一身,面臨的地質、水文、大氣等影響因素復雜,是一項集保護修復與研究于一體的復雜工程,該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國內文物保護工程中罕見。在各級管理機構和項目工作組的努力下,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階段性目標實現。
.jpg) 供稿人:張可、高雅 核稿人:柴曉明
|
|
|
|
|
|